(記者許玉娟報導)海邊不起眼的蚵殼,竟然成了致命殺手!本縣一名73歲婦人日前從事潮間帶活動時,不慎被蚵殼割傷右腳小趾,原不以為 意,直到傷 口發黑,週一才趕緊到署澎就醫,立刻收住院並會外科診療,由於已產生出血性水泡,經院長李明杰判定為海洋弧菌感染,當時即建議轉加護病房並截肢治療,但病 人堅信自己皮膚好,家屬也無法接受小小傷口竟嚴重到要必需截肢,未料週二進行外科手術清創,週三清晨就因引發敗血症宣告不治。
院方分析,該名婦 人有糖尿病史,傷口癒合不易,感染海洋弧菌後比較特殊的皮膚病兆,就是皮膚會產生出血性的水泡,危險因子是在於病人本身因慢性病免疫力較差,導致死亡。李 明杰院長指出,海洋弧菌是嗜鹼性的革蘭氏陰性菌,對鹽份有相當耐受性,適合生存在海洋中,感染途徑有兩種,一是食入含有海洋弧菌食物,如生蠔、蚌類的海產 及生魚片;二是從皮膚上直接感染,如從事挖生蠔工作,皮膚上常會有傷口,海洋弧菌就適時地侵入體內。曾經發現的病例中,有民眾釣魚時不慎割傷皮膚,海洋弧 菌就從傷口處入侵而感染。
若是從吃入的食物中感染海洋弧菌,潛伏期大約是12小時至4天左右,會發生腹痛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發燒或是打冷顫, 然後就是下肢皮膚會感覺疼痛,接著就是紅疹、水泡的發生和潰爛,最嚴重的狀況就是休克,甚至是死亡,不僅發生速度非常快,而且到了醫院也不容易被診斷出 來,所以死亡率相當高;若是從傷口侵入的話,在12小時之內,皮膚開始發生紅、腫、水泡現象,最後成為壞死性筋膜炎,處理方式是將潰爛部份挖掉,甚至是將 其切除、截肢。因為海洋弧菌不是那麼容易被診斷出來,因此也延誤了許多治癒的機會。
李明杰表示,海洋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,生 存於河、海交界之處。它與霍亂弧菌是屬於同一類的病菌,所需的溫度是攝氏20度左右,還有0.7∣1.6% 鹽分的海水,夏日(6月∣10月)較常見,台灣 主要發生在中南部,尤其,高雄和台南就發現非常多的案例,不過,這種病相當罕見,直到目前台灣發現的病例不超過100個,有些醫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到。
李明杰強調,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容易感染海洋弧菌,免疫力特別不好的人或是罹患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的病人,還有糖尿病患和酗酒造成的酒精性肝炎及腎衰竭的病 人、常吃類固醇的人等,都是特別容易感染的族群。從研究報告中可得知,因為台灣罹患肝炎的人多,加上常吃一些含有類固醇的中藥,因此,發生海洋弧菌的病例 遠高過其他國家高。